摘要:尽管警告不断,仍有许多人深陷庞氏骗局,甚至屡次上当。这些骗局以"高回报零风险"为诱饵,实则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早期受益者,最终崩盘导致巨额损失。那么,人们为何会反复落入相同陷阱?
尽管警告不断,仍有许多人深陷庞氏骗局,甚至屡次上当。这些骗局以“高回报零风险”为诱饵,实则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早期受益者,最终崩盘导致巨额损失。那么,人们为何会反复落入相同陷阱?
损失后的希望追逐
受骗者往往急于挽回损失,当新“机会”出现时,将其视为翻盘希望。这不仅是追回资金的渴望,更是尊严的救赎。诈骗者深谙此道,专门提供受害者最想听的内容:二次机会、快速盈利和美好未来。
过度自信陷阱
曾受骗的人常自信不会重蹈覆辙,但这种盲目自信反而危险。骗局不断进化,诈骗手段日益高明。过度自信会让人再次忽略危险信号。
错误的信息茧房
多数受害者身处鼓吹“轻松赚钱”的社交圈,群体认同效应会压制理性判断。当周围众口一词时,大脑会自动过滤反对信息——这正是确认偏误的典型表现。
沉默的代价
羞耻感让多数受害者保持沉默,但缄口不言恰恰增加再次受骗风险。其实只要向一个人倾诉经历,就能有效提高警惕。被骗并非个例,也绝不丢人。
错失恐惧症(FOMO)
现代庞氏骗局往往包装精美:炫目网站、社交媒体广告甚至加密货币概念,利用“机不可失”的紧迫感操控受害者。这种FOMO心理已成为代价高昂的陷阱。
专业工具助力风险防控
在数字时代的投资环境中,借助第三方专业工具进行立体化风险评估已成为必要环节。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交易商信息查询平台,外汇天眼 WikiFX 为投资者构建了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:
最重要的是:不要自责。受骗不代表愚蠢,只说明你是普通人。但唯有吸取教训,才能避免更大损失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
马来西亚关丹一名66岁的退休妇女因轻信TikTok上推广的股票投资骗局,惨遭诈骗集团骗走超过31万令吉的积蓄。
近日,砂拉越诗巫一名年近五十的女公务员,因轻信社交媒体上的“高回报”投资广告,惨遭诈骗集团骗走超过60万令吉!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网络投资骗局的警钟。
近日,汝来发生一起因社交媒体诱导投资而导致巨额损失的诈骗案件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一名50岁妇女因轻信网络上承诺高回报的投资计划,最终损失高达57万9110令吉,成为投资诈骗的受害者。
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,信息和金融知识唾手可得,社交媒体和网络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“聪明”。但现实却令人警醒——投资诈骗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愈发猖獗。